汇聚可持续发展力量 扎实推进国创区建设 | 从“传统农耕”到“数字田园”——枣庄农业的智慧转型实践
2025-07-17 09:20 海报新闻
大众网记者 李丰硕 枣庄报道
农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在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农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作为五大核心任务之一,正成为破解农业资源价值转化难题的重要支撑。枣庄以科技赋能传统农业,通过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与数字乡村基建升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为农业转型探索出可复制路径。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滕州市大坞镇的马铃薯田,智能传感器已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养分含量等数据并传输至云端,AI系统自动生成灌溉施肥方案。这片曾依赖传统耕作的土地,如今正经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作为全国马铃薯二季作区单产冠军,滕州马铃薯以70万亩种植面积、260万吨年产量的规模,成为枣庄农业现代化的典型代表。据2025年第十六届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发布的数据,其品牌价值达200亿元以上,稳居全国菜用马铃薯首位。
在滕州市姜屯镇洪东村,占地510亩的信华新格林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堪称“农业硅谷”——这里作为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建的省级院士工作站,1500平方米的种苗组培研发中心内,脱毒种苗生产线年产能达600万至1000万株,成功攻克草莓连作障碍难题,使周边600亩草莓田亩均增收超1万元。8公顷智能温室配备的无土栽培系统和正压通风装置,通过精准环境控制(夏季控温30℃以下、冬季保持15℃以上)实现番茄四季丰产,产量达到传统种植模式的3倍,优质产品直供北上广深高端商超。园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200余名劳动力就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成为国创区建设的标杆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