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玩谐音梗“碰瓷”知名企业,玩梗和侵权如何界定?
2025-07-17 14:42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记者搜索发现,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多部微短剧被指有“碰瓷”知名企业的嫌疑。这些微短剧背后,存在一条完整的链条——编剧团队搜集企业负面新闻,制作方利用谐音梗、缩写词来规避审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研究员李铭轩表示,微短剧无底线的娱乐,可能存在侵害姓名权、名称权的风险,创作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里有相关规定,如果使用其他企业名称或简称,造成公众混淆,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短剧里设置的情节可能是捏造、虚构的,但是别人可能会关联到个人或企业身上,造成社会评价降低,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构成侵害名誉权;
如果反映个人或企业事实的东西本身不是公开的,属于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写到短剧中公开,就有可能涉嫌侵害个人隐私权或企业商业秘密。
用户规模已达6.62亿
微短剧如何平衡流量与品质?
宁翔(化名)毕业后一直从事话剧、影视剧表演工作,2024年到横店做起了专职微短剧演员。他坦言,能产出好的作品一直是自己追求的目标,不过微短剧市场释放出的“逐利”信号,让他觉得事与愿违。“作为一个专业演员,我还是希望在短剧上展现更好的演技,而不是一个假大空的人,谁都能演。”
导演王先生深耕微短剧领域,他认为,极致的情绪刺激,低门槛的观看方式,让微短剧有了非常广泛的受众。“微短剧就是想要博取流量,他们可能会利用一些知名品牌做营销,虽然大家都说这是剧蹭,但还是会点开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