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如何从“当红”到“长红”?——西安微短剧产业调查

2025-07-08 15:02   陕西日报

  由左至右:6月20日,微短剧剧组在西咸新区造梦工厂影视基地拍摄。 丰行文化海外微短剧项目剧照。 6月29日,游客在清涧人生影视城参观。 本版照片除剧照外均由本报记者 师念摄

  本报记者 师念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全国每100部微短剧就有60部诞生于西安。西安因此有了“短剧之都”的称号。

  目前,西安有600余家微短剧公司,无论是作品承制数量还是爆款产出量,均位居全国首位。

  去年以来,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先后发布《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深度合作,成立全国微短剧研究与评价基地……

  如何推动西安微短剧产业从“当红”走向“长红”?记者近期在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进行了采访。

  头部企业加速“出海”

  “这个月是公司成立以来作品产量最大的一个月,近30部微短剧开机,其中4部属于海外项目。”6月27日,李涛告诉记者,今年,随着公司业务扩大,自己忙得不可开交。

  李涛是西安丰行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行文化”)总经理。他承制的《无双》至今仍被视为业界“天花板”——成本不足50万元,上线8天充值破亿元,累计充值破3.5亿元。

  数据分析,微短剧“出海”的市场潜力是国内的7倍到12倍,总规模有望达百亿美元量级。如今,微短剧“出海”正逐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影视文化“走出去”的新动能。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