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透过潍坊风筝、鹅肝看发展的“精准定位”(人民观点)

2025-07-18 17:20   人民日报

  潍坊国际风筝会,一架长15.6米、翼展超20米的“运输机”风筝腾空而起。电脑建模精准计算重量配比,采用碳纤维与竹材复合骨架,千年技艺融入现代科技,新的羽翼迎风翱翔。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借助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西江幻地”,精美苗服、绚烂银饰、吊脚楼奇观一一展现,让游客一边游览苗寨、一边领略“科技+文化”的魅力。

  这些承载中国式浪漫的传统文化、传承千年的传统工艺,缘何能跑进新赛道,吸引新消费?

  立足自身特色,通过深挖文化、科技赋能,将“一米宽”的赛道掘成“万米深”,不断放大优势,实现“从有到优”。

  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新质生产力才能持续涌现。

  从“书架”到“货架”,有多远?科技“石子”,正在激起产业千层浪。

  在广东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浓缩到了一栋楼里。“楼上”,科研人员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楼下”,孵化器企业开展“从1到10”的成果转化。在不远处的产业园区,还能进行“从10到N”的普及扩散。从芯片突围到新能源汽车出海,制造业大省瞄准“卡脖子”技术,强化“链长制”,持续锻造大湾区的产业竞争力。

  “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高效地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就有了重要支点。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