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照丨儒家思想之经世致用
2025-08-01 10:26 高新区应急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宋朝,“程朱理学”,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这是儒家思想的第二次升华。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以“修身”达到“内圣”,“内圣”而“外王”,但在实际上该时期的儒家学者走上了“穷理”之途,并将“理”的思想僵化,违背了朱熹“经世”的本意,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明朝,“陆王心学”,是儒家思想的第三次思想升华,此时儒家学者认为为宇宙的本原是“心”,尤其强调发挥主体人的能动作用,这恰恰弥补了理学后期脱离现实、不关怀世事的弊端。
务当世之务。顾炎武说:“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李颙说:“学人贵识时务……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已!”
勇于任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自身与天下家国同忧乐。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不容但已。古今成败利钝有尽。而此‘不容已’者,长留于天地之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这种“不容已”的精神,可以说是对时代的一种责任感。颜元说:“人必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不然矫言性天,其见定静,终是释迦,庄周也。”因此,颜元立志“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