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瘫痪者、失明者的“救命稻草”?脑机接口门诊爆满背后的真相
2025-08-11 09:53 央视网微信公号
“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要归功于脑科学的发展”洪波指着自己大脑模型上深深浅浅的“沟壑”讲解道:“1924年德国科学家发现了大脑活动伴随着脑电波的产生,感知、思考和行动都会产生特征性的脑电波。之后,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解决如何把这些信号接收、解读出来,和外部机器通信连接的问题。”
据洪波介绍,脑机接口正是通过采集和解码脑信号,经算法破解“读取”大脑意图,将其转化为计算机指令,使肢体瘫痪的病人可以用大脑意念控制计算机、机械臂、轮椅等外部设备。按脑信号采集传感器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类:侵入式、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
侵入式脑机接口需借助手术将电极、芯片等传感装置植入大脑组织内部,信号捕捉清晰,但风险相对较高;非侵入式完全规避手术操作,在头皮上采集脑电信号,无创安全但信号质量受限。而洪波团队独创的半侵入式则介于前两者之间,将电极通过手术置于颅骨下方、硬脑膜上方,既避免了深入大脑皮层带来的损伤,信号采集也相对清晰,患者老杨和小董接受的正是这一方式。

半侵入式脑机接口NEO 杨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