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远道来丨库里申科:鹰击长空,铁翼划过最后航程
2025-08-12 00:04 海报新闻
1939年秋,长江万州段波涛翻涌。在其上空中,一架遭到重创的苏联轰炸机如折翼之鹰剧烈颠簸。机舱内,大队长库里申科前襟尽染鲜血,左肩的弹孔剧痛钻心。下方,是密集的万县居民区与滚滚江流。生死一瞬,他猛推操纵杆,飞机毅然降落在开阔江面,在巨大水花中平稳迫降。飞机入水时,库里申科用尽最后力气命令同机的轰炸员和机枪手脱掉飞行服游向江边,并细心叮嘱:“记住两岸特征……将来,打捞飞机!”
这一沉,库里申科36岁的生命永远融入了长江,而他的抉择,为机组成员换得生机,更护佑了脚下万千素不相识的中国百姓。
战火中的援华“飞鹰”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空军飞行员和作战飞机的数量远少于日本,双方的空军力量极其悬殊。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通过出口战斗机和派遣志愿空军援助中国抗战。在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帮助下,中国空军的实力大大增强。库里申科就是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的一员。库里申科,1903年出生于乌克兰,原苏联飞行大队长。1939年,他和考兹洛夫受苏联政府派遣,来中国援助抗日。
“日本人为什么要来轰炸在大路两旁的田里安详恬静地劳作着的中国农民呢?“库里申科对中国人民苦难感同身受的悲悯,化为他搏击长空的无穷勇气。他肩负起培训中国飞行员的重要任务。起飞前,库里申科会为每一名中国飞行员讲清当天的飞行课目、操纵方法等,有时为了纠正偏差会连续带飞三四次。库里申科和战友们将一批批中国飞行员送上蓝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着中国城市的安全。
武汉上空的雷霆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