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假院士”落网,那些“假权威”机构、“假权威”活动也该管管

  近期,“假院士”阮少平落网,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他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伪造“火神山医院政委”“第一军医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等身份,长期活跃于教育、医疗等领域,以虚假光环迷惑众人,谋取利益。无独有偶,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永久荣誉会长余鹏翔的“国务院参事”身份也被发现造假。

  在“假院士”“假参事”被曝光后,部分和他们有关联或被牵扯到的组织纷纷发布声明,与他们撇清关系。比如,“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发布声明称,解除阮少平的“健康总顾问”身份……可相关声明并不解渴,因为声明发布者似乎也该拿出证据,证明自己当得起名称中的“中国”二字。

  以“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为例,不论从相关声明落款单位看,还是其官方公众号认证主体看,是同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工商登记信息显示,该公司是一家普通的民营企业,没有政府背景;此外,也没有官方部门对“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进行背书。

  既然如此,普通企业组织的活动,却冠以“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这一宏大的名称,是否合适呢?

  事实上,在此前被曝光的“假权威”案例中,除了个人用假头衔为自己贴金,也不乏各种组织机构。他们在组织名称、活动中使用“高大上”的字眼美化企业、活动,以达到迷惑公众的目的。

  相比识别个人身份造假,普通人若想发现组织、活动是否具备权威性,难度更高。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