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综合征”的四问四答︱科普时间
2025-08-28 20:40 健康中国
开学前后短暂的情绪波动属正常现象,但若孩子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失眠、食欲减退、拒绝交流等情况,则需警惕,务必及时带其寻求专业帮助。
问
假期作息不规律,为什么青少年调整作息更费劲?
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大脑的昼夜节律调控中枢尚未成熟,对光线等外界信号更敏感。青春期后,褪黑素分泌会自然延迟2~3小时,导致其本能地晚睡晚起。假期形成的晚睡习惯会强化这一节律,加之负责自控的前额叶皮层约25岁才发育成熟,这使得他们更易屈服于即时享乐,难以主动调整。
答
调节生物钟需循序渐进。
第一,每天逐渐提前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使前一晚睡得晚,也要按时起床,并保持三餐规律与户外活动。
第二,减少外界干扰,如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不摄入咖啡因。若躺下1小时仍无睡意,可起身在昏暗处放松,待有困意再回到床上。
第三,家长应避免强压,以防引发孩子逆反心理,可保留其睡前放松活动,并以适当奖励鼓励进步。
问
手机玩得停不下来,为何让开学焦虑“火上浇油”?
从神经心理学角度看,短视频的即时反馈机制会持续刺激大脑奖赏回路,导致多巴胺分泌。这种高频刺激会使青少年对低刺激的学习活动产生排斥,如同重口味饮食后难以接受清淡食物。同时,快节奏的内容切换会“碎片化”专注力,使其难以适应课堂的长时间学习。此外,假期沉迷手机不仅导致作业积压、放大开学焦虑,还可能因看到他人充实假期而引发自责,且深夜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加剧生物钟紊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