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望岳谈|从李振声的“创新持久战”,感悟“国之脊梁”的力量

2024-09-14 14:33   大众新闻

  饥饿,是李振声童年时期挥之不去的阴影。李振声1931年出生于山东淄博农村,十岁左右正是长身体能吃的年纪,却碰上1940年至1942年连续三年大旱。他记得当时地里不长庄稼不长草,村里人把榆树叶和树皮都吃光了,最后开始啃葱根和蒜皮,李振声的父亲就是因为饥饿患了胃病而去世。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饱饭的问题。李振声在陕西杨凌看见不少农民因为小麦条锈病而在地头抱头痛哭,他的心被狠狠刺痛了。

  粮食安全大于天,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成为李振声一生的责任和使命。这种责任和使命,因为有生活阅历积淀和情感鞭策,让他在培育良种过程中百折不挠。

  李振声一粒种子里的“创新持久战”,让人感悟到“国之脊梁”的力量。其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者的共同特征和品质。

  王永志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他以逆向思维提出“在高温下减少燃料载重,导弹就可以达到预定射程”的建议,受到钱学森称赞;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王振义,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获得“人民工匠”称号的山东港口高级经理、高级技师许振超,带领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创新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大幅节约生产成本,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了“振超效率”;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张晋藩,是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荣成籍“老英雄”黄宗德,在战场上以“机智勇敢”著称,他以灵活创新的战术几十次完成突击任务。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