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孔子作为商王族后裔,为何“从周”不“从商”?
2024-12-12 15:41 大众新闻
在今天微山湖的中心岛上,有座三仁殿,里面供奉着商朝微子、比干、箕子三尊塑像。微子、箕子和比干在纣王无道的情况下,分别选择了离开、装疯和直谏的不同方式抗争。太史公说: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孔子称赞“微子、比干、箕子”为“三仁”,延续他们的“政治路线”,因此是殷商末期制度的叛逆者。就像瞿秋白称誉鲁迅先生“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一样,孔子对殷商王族,也有类似的叛逆特点。
与此同时,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又显示出是周公旦制定的道德和政治规则的继承者。多年从事殷商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际根对此曾有过精辟解释:“孔子思想重周而不重商,很重要的原因,是商代重杀戮,而周代树仁德,孔子要解决的是平王东迁后礼崩乐坏带来的社会失衡。所以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唐际根这个观点,是从商、周两代的考古及发掘证据出发得出的,他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古代从野蛮转入文明是在由商入周的过程中实现的,商代视人命如草芥,墓葬中可见大批人殉,而周代则很少见人殉的情况。周初首领周文王曾被囚禁于商,深知商代杀人及人殉的弊端,周建国后一改前朝,实行仁政,大肆分封,以移民、迁都等方式对商代文化进行改造,几乎杜绝了人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