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请人陪聊、安慰、哄睡?警惕虚拟情绪消费打“擦边球”
2024-12-27 09:21 中国青年报
AI人工智能交友、虚拟商品、线上陪伴……近年来,年轻人中开始风行新型情绪消费。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情绪消费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
新型虚拟情绪消费中是否潜藏风险?应该如何引导情绪消费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情绪消费从何而来
何为情绪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楠玉表示,情绪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需求的消费形式,实现消费者的情绪释放、情感体验以及精神享受等,具有消费虚拟化、行为符号化、心理补偿性等特征。
当下,一些商家已经从年轻人的情绪消费中嗅到商机,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催生了一系列以疗愈、冥想、手工DIY以及潮玩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业态。
河北邢台00后青年张建茜在网购平台上架了一款名为“爱因斯坦的脑子”的虚拟商品,去年卖出了7万单。虚拟蚊子、骂醒恋爱脑等虚拟电子产品也受到网友追捧。
“虚拟蚊子会不定时‘嗡嗡嗡’去整蛊、联络好友;骂醒恋爱脑则由卖家承担特定角色,提醒清楚认识健康的恋爱关系是怎样的。”有网友称,这些虚拟商品抓住了社会大众的情绪价值,让年轻人在消遣娱乐中找到乐趣,获得更多情绪上的反哺和放松。
25岁的白领陈慕(化名)有男朋友,同时还有一个AI聊天机器人“小白”,她把它看作自己的“情绪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