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2024-12-31 17:07   海报新闻

  “我总能想起来这样一个画面,1987年,我27岁,去海南育种基地采访登海。白天,我俩结伴在烈日炎炎的玉米试验田里劳作,晚上一起在星光闪烁的棚屋外促膝长谈。他的远大理想、育种规划和憋在心里的苦衷都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正是那晚,邓兆安决定以种子特有的品格为主线来统领人物稿件全篇。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从接触李登海多年来采访积累的10多万字素材中,凝练了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种子的品格》,该稿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10余家媒体采用。1990年,李登海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也成为邓兆安挖掘报道的第一位重大典型人物,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

  一边是“铁肩执笔担道义”,一边是“青纱万顷济天下”。40年弹指一挥,两人互相激励、彼此成就,在各自赛道上驰骋,为祖国大好河山发光发热。而那封跨越35年,从南方到北方的“家书”,也成为二人珍藏心底的宝贵记忆。用邓兆安的话说,每当翻阅起这些泛黄的信纸,他都能感受到李登海那份炽热的科研热情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如今,这封“家书”已收藏在烟台市档案馆,安全的环境、悉心的呵护使其得到更为妥善的保管。

  而两人的友谊,正如同那紧凑型杂交玉米一样,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愈发坚韧不拔。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