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东过春节丨游必有方,“说走就走”成为日常
2025-02-02 06:20 海报新闻
“父母在,不远游”出自《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关键就在“方”字,既是方向也是目标。强调子女应该赡养孝顺父母,但也不反对一个人有了正当明确目标外出奋斗,一味地愚孝不可取。
游必有方,古人旅游仪式感拉满
孔子年轻时候就独自游览至周国,向老子问礼。后来也带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主张和学说。
南朝梁国的诗人沈约,在《悲哉行》的诗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旅游”一词在中国典籍里最早的一次出现。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旅游不是一件易事,写诗、著文、绘画、出书,古人把旅游的仪式感拉得很满。
唐开元十四年,李白顺着长江,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人生旅程。李白人生中的大多数时光都与名山大川相伴,留下诸多经典佳作,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飞瀑、“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也有“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巍巍终南山、“云霞明灭或可睹”的梦中仙山。丰富的游历,让李白的诗词总是带有一种豪放与疏阔。
在人生逆旅中,苏轼一边寄情山水,一边写诗填词。在密州,他赞许超然台的美景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初到黄州时,他感叹“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泛舟于赤壁之上,他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徐霞客“问奇于名山大川”,终于完成《徐霞客游记》,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