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烟火里的非遗传承
2025-02-24 17:16 大众网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边永捷
文化“两创”不能脱离时代变迁,必须付诸实践,才能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融入群众生活,常演常新,方能生生不息,焕发持久生命力。近年来,潍坊市通过创新非遗传承方式,让“非遗”不仅“活”了起来,更生长出新“枝芽”。
非遗融入节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春节期间,潍坊市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纳入监测直报的20家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291.09万人次,同比增长12.76%;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同比增长5.40%。其中,十笏园文化街区推出了财神送福、“板桥审案”、国风演艺、汉服花灯巡游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体验。元宵节期间,潍坊昌邑市举办了多彩非遗贺新春活动,同文堂毛笔、柳疃丝绸、昌邑剪纸等20余个非遗和手造项目在现场展示展销,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体验和购买。非遗技艺不再是橱窗里的“老古董”,而是放在家里欣赏的摆件、放在手中把玩的精品、放在百姓生活中寓教于乐的工具。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方式,让非遗贴上时代的印记,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活文化”。
透过人们为文化“买单”产生的扎实数据,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我们世代生长于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让我们与脚下大地密不可分,伴随我们愈加充盈的文化自信,这条纽带也更加强大,使我们立于当代,却能透过时光、触碰千年。
非遗活态传承:从仪式到情感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