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筝鸣时评丨烟火里的非遗传承

2025-02-24 17:16   大众网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老一辈手艺人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匠心独具的雕琢,更需要扎根新生活汲取新生力量,需要在新时代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娱生活的沃土之中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非遗的未来:从传承到创新的思考

  非遗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应“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需要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千年前,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天,我们的答案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艺术可以穿梭时空,正是凭借口口相传的传承和无私分享的传播。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保护,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渠道、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技艺得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在文化“两创”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有更多非遗项目走出博物馆、走出书本,走进百姓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唯此,非遗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永远翻滚出生生不息的浪花,永远绽放出熠熠生辉的光芒。

  

责编:潘 婷
审签:于明效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