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烟火里的非遗传承
2025-02-24 17:16 大众网
峡山区“玉皇演驾”活动用震天的锣鼓敲响了乙巳蛇年的春天,几百人的队伍手持彩旗、罗伞,身着节日盛装,按照传统礼仪程式和仪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活动可溯源至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皇大帝在峡山的传说”,在民间传承人的自发组织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展现出独特的新颖活力和生机。寿光市的祭海大典和龙灯表演也在元宵节期间精彩上演,正月十六晚上,明月高悬,清辉照亮大地,也照亮了夜幕下起舞的龙灯。锣鼓声远远传来,欢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传递于万家灯火之间。
烟花秀和祈福仪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节庆演出是一幅铺纸于当代、采墨于历史的绚丽画卷,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从中国传统故事提炼精彩中国故事的作品需求。非遗技艺更是在节庆中焕发出璀璨新生,映照出优秀传统文化百年发展的辉煌脉络,让人们懂得在敬畏天地、珍惜当下和平宁静生活的同时,还需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非遗走进生活:从村庄到校园的普及
非遗的传承不仅限于重要节日,更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潍坊市通过“一村一戏”等文艺惠民演出,让京剧从出将入相的戏台走入文体广场、敬老食堂,唱出高楼庙宇间,唱进大家心坎里,唱来一片喝彩声,唱出以文化人的新气象。与此同时,非遗的“风”也吹进了校园,风筝、年画、戏曲、剪纸、扎染等传统非遗技艺,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