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筝记忆丨王建超:风筝线那头 是故乡的风
2025-03-28 15:25 大众网
童年的风筝,是父亲的手
小时候的记忆里,潍坊市坊子区的春天总是与风筝紧密相连。每到三月,父亲便会从老柜子里翻出那卷褪了色的风筝线,带着我去村头的空地上放风筝。那只风筝是他亲手扎制的,竹篾做骨,糊上彩纸,上面画着一只展翅高飞的燕子。父亲常说,燕子是春天的信使,飞得越高,日子就越有盼头。
我总是不耐烦地催促:“爸,快点,风来了!”而父亲却总是慢悠悠地调整着线轴,笑着对我说:“放风筝要稳,急了线会断。”那时的我不理解,只觉得他太磨蹭。直到有一次,我抢过线轴,拼命地奔跑,风筝却一头栽进了麦田。父亲没有责怪我,只是默默地把风筝捡起来,重新调整好,递给我:“再试一次,这次慢点儿。”
如今回想起来,那只风筝不仅仅是童年的玩具,更是父亲给上的一堂生动的人生课:生活就像放风筝,需要耐心和平衡。而那根细细的风筝线,仿佛联结着我和父亲的心,无论我飞得多远,总有一头紧紧握在他的手里。
风筝与乡愁,是故乡的风
长大后,我离开了坊子区,去了大城市工作。每年春天,看到公园里偶尔飘飞的风筝,总会想起故乡的那片天空。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坊子区的春天,天空总是被五彩斑斓的风筝点缀得像一幅流动的画。老人们常说,风筝飞得越高,福气就越多。于是,每年的风筝节前后,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把对生活的期盼系在风筝上,放飞在春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