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震后现“地下喷泉”?专家:系砂土液化现象,或造成建筑塌陷
2025-04-01 06:13 封面新闻
此次震中位于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泥沙堆积层较厚,沉积层厚达数十米,以松散砂土、粉土为主,孔隙率高达40%,且地下水位浅,有着天然的液化条件。
缅甸地震后的砂土液化现象。图源网络
砂土液化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在我国乃至世界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砂土液化纪录出自《墨子》,当中写到:“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其中“地坼及泉”指地震引起的地表开裂与喷水冒砂,喷水冒砂是典型的砂土液化现象,这也是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地震纪录。
资料显示,一些地质现象也是由砂土液化引起的。例如,北京西山门头沟发现的液化溢出丘被认为是因距今15.5亿~14.5亿年的一次特大地震而形成的。美国犹他州柯达克罗姆盆地州立公园数十座或红或粉或白的砂石柱(有些高达50m),其成因与侏罗纪发生的液化有关。
范晓谈到,砂土液化会造成地表开裂夹层,地表建筑物下沉塌陷。因此,大城市里一些建筑往往采用深基础(如桩基)。
有记录表明,1964年新潟地震时,新潟市内1530栋钢筋混凝土建筑中189栋建筑尽管建筑结构完全没有受损,但因液化导致地基承载力急剧下降而发生下沉和倾斜。
(封面新闻)
责编:马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