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数据与沉默的车门:小米SU7事故背后的生死叩问
2025-04-01 20:55 大众网
小米官方公布的车辆数据显示,NOA系统在检测到施工路障后触发减速提醒,驾驶员随后介入操控。但NOA系统从检测障碍到碰撞仅4秒,驾驶员接管后需完成37米制动距离。事故的复杂性引发多重疑问:小米是否在销售时充分告知了智能驾驶的功能限制?
有业内人士指出,类似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模糊性,车企常以“驾驶员最终接管”为由规避责任。值得关注的是,涉事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支持基础辅助驾驶功能。此外,车辆系统对复杂路况的识别能力是否存在缺陷等问题尚未得到官方解答。
事故引发对小米汽车潜在风险的担忧。尽管小米曾宣传自研“X-Eye”检测系统,称其准确率超99.9%,且每辆车需通过2.5公里特殊路况测试,但涉事车辆交付不足一年即发生致命事故。尽管SU7通过C-NCAP 2024版测试(56km/h正面碰撞),但事故碰撞速度(97km/h)和角度(斜撞水泥桩)远超测试条件,暴露实验室数据与真实风险的脱节。
电池安全则是另一大焦点。有业内人士推测碰撞导致电池包底部被水泥桩穿刺,电解液泄漏后迅速热失控,但小米未在声明中提及电池安全设计问题。
针对车门锁死的质疑,小米客服回应称“车辆配备机械把手,断电时可手动解锁”。然而,事故现场图片显示车门完全闭合,家属质疑剧烈碰撞可能导致车身变形,致使机械解锁失效。
家属控诉与品牌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