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数据与沉默的车门:小米SU7事故背后的生死叩问
2025-04-01 20:55 大众网
事故遇难者家属的悲痛控诉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压力。车主表示,车辆购于2024年5月,10月交付使用,主要用于女友出行。三名遇难者中,车主女友与其“只差一个婚礼”,且三人均为小米忠实用户。尽管小米在碰撞后1秒触发紧急呼叫系统,23分钟调配救援,但家属控诉事故后四天未收到企业主动沟通,仅获客服格式化回应。自称遇难者母亲的网友“诗雨370491153”称,事故发生后小米从未主动联系家属,所谓“专项工作组”也未与其沟通。
同时,遇难者家属要求小米公开车辆起火原因及车门锁死真相,但截至发稿,此部分尚未得到回应。此外,家属质疑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呼吁第三方介入调查。
舆论场上的各界声音则对事故责任划分存在分歧。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张烨阳律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若事故因车辆硬件或系统缺陷导致,小米需承担产品侵权责任;若是驾驶员操作失误,则车企无责。然而,当前调查进展缓慢,关键证据如EDR(车载事件记录仪)数据尚未公开。
更大的争议在于智能驾驶宣传的合规性。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张烨阳律师指出,若事故因硬件缺陷导致,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沃达福研究中心张翔则认为,电子锁失效可能涉及系统冗余设计不足。然而,小米在营销中是否过度强调辅助驾驶能力,淡化其局限性?用户评论尖锐指出:“大厂只会吹嘘智驾作为卖点,却回避注意事项。”这种质疑直指行业普遍存在的“技术夸大”现象。
结语:安全承诺与生命敬畏
本次小米SU7事故不仅是一起悲剧,更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