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我的风筝记忆丨龙正江:风筝记

2025-04-10 16:30   大众网

  制作风筝是一个慢慢学习、逐渐成长的过程。刚开始,是隔壁年纪稍大的叔辈手把手教我们,学会后,我们自己慢慢摸索,再到熟练掌握。家里的柴火大多是树林里伐来,捆好停靠在屋边晾晒,而我们的手工品原材料也大多来源于此。我们从柴火堆中找出合适的竹子,用刀削成竹条作为龙骨,仿照风筝的样子用细绳扎好,再找来平时从村委会得来的废旧报纸,裁下短边制作尾巴。接着,将风筝模样的纸张摊开铺好,用透明胶布粘接骨架和报纸,如果没有胶布,就到饭锅里揉一团饭敷在纸条上压匀来粘接。牵引线则从母亲缝补衣服用的线圈卷中截取长长的一段来连接。风筝制作好后,我们一般会到门前的大路上牵引着飞奔,幻想着自己如同风筝一样在天空中翱翔。初放的风筝往往踉踉跄跄,时而坠空撞击,时而回旋翻转,经过几次调整交点线的位置,才能稳稳当当地平缓飞翔。而门前的放飞只是初级阶段,高段位的翱翔要到寨子背后的宽阔地去。

  寨子后边原先是苗家吊脚楼的集中地带,80年代的时候失火,寨子里的很多房子化为灰烬。后面再修建房子时,人们都选择了离寨子不那么集中的地方。原来的地基没有开垦成菜地就空置出来,形成了一片足有两三亩宽的场坪,这里便成了远近孩童们的游乐场。不仅如此,这片空地恰好在凸起的山梁上,视野开阔,春风送暖,风力恰到好处。除了左边有一株像蘑菇一样的梧桐树屹立不倒外,没有电线电杆和房子的阻挡。一眼望去,整个偶里大坝的风光尽收眼底,这里自然成为了孩童们放飞风筝的好去处。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