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我的风筝记忆丨马金芝:鸢飞二月天

2025-04-10 16:32   大众网

  线轱辘是青竹劈成的,散发着丝丝甜香。缠上苎麻绳后,转动时发出“吱呀”的声响,像极了留声机里传出的老唱片,与护城河解冻的水汽交融在一起,氤氲着升上天空。风筝越飞越高,风筝线在消失与显现之间摇曳,线绳勒进掌心,微微发烫。那根线,仿佛一直牵到现在,从未曾断开。

  去年清明回家祭祖,恰逢国际风筝会在我们小镇举行,我有幸目睹了风筝传统工艺的现代蜕变。传统风筝与现代长征火箭造型的风筝比肩翱翔。青花瓷纹样的“凤凰”掠过“C9客机”风筝的钢翼,数字复原技术让“敦煌飞天”风筝在云端起舞,舒展衣袖。语音指令操控的AI风筝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数字曲线。百米长的“中华龙”风筝骨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能在云端游弋并实时传输气象数据。柔性光伏板风筝则将日光转化为跃动的光点,在夜幕中写下“星辰大海”。

  年轻设计师们将北斗导航芯片装进风筝骨架:“古人用风筝传讯,我们要让纸鸢与卫星对话。”用3D打印笔修复的祖传风筝上,数字化的纹样与宣纸上的工笔牡丹重叠交织,宛如曝光的历史底片。那分明是“沙燕”风筝的现代演绎。总工程师也说,他的灵感来自童年时祖父扎的纸鸢。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些在春风中摇曳的丝线,早已在我们的血脉里织就了一张隐形的网。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