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一纸婚书背后的时代变迁

2025-04-15 11:20   潮新闻

  近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公布,5月10日起就要正式施行,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此次修订是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重大调整,针对婚姻登记程序、服务模式等进行了调整优化。随着《条例》的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将实现“全国通办”,领证不再需要“户口簿”。

  每次婚姻登记制度变动,都是社会现实变迁的缩影。

  这些年来,婚姻登记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折射了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思维?

  许多人或许并不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首部法律,正是《婚姻法》。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我国逐步进入“人民公社”时代。在人民公社时期,结婚可不仅是两个人的事儿,还得通过单位或公社这一关。

  据权威学术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研究文章《婚介、择偶与彩礼: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及行为》所述,当时结婚,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前,必须先在大队开具婚姻介绍信。

  同一时期,有些地方还得提供政治审查材料,像家庭成分证明,得确保政治上靠谱。

  此后,为确保《婚姻法》的有效实施,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多部行政法规。1955年,我国颁布的《婚姻登记办法》,就是第一部规范婚姻登记管理的行政法规,详细规定了登记程序和所需材料,明确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都要亲到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填写结婚申请书申请登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说法略有变动。1980年修订的《婚姻登记办法》明确规定,共同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

  当然,这一时期人口流动规模也相对较小。

  关于婚姻登记的变革,还有一个关键词:“证明”。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