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我的风筝记忆丨侯焕焕:纸鸢乘风 翱翔在记忆与梦想之间

2025-04-17 13:37   大众网

  春风拂面,我站在城市公园一侧,抬头看一只只风筝在湛蓝的天空划出优美的弧线,身旁跑过欢笑着追逐风筝的孩子们,与记忆中那个在乡间田野奔跑的小小身影渐渐重叠。这轻盈的纸鸢,承载的岂止是童年的欢愉?它是一卷无字的生命史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飞翔隐喻。

  童年的乡村是风筝的乐园。阳春三月,父亲会就地取材给我制作风筝,竹篾、纸张、浆糊,这些简单的材料在父亲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他先用竹篾扎出风筝的骨架,然后用纸张精心糊上,最后再画上各种图案。之后,在村口的空地上,父亲教我辨风向、测风力,通过手中的细线感知高空气流的微妙变化。那些午后,父亲眼中闪烁的光芒与天上飞舞的风筝交相辉映,构成了我对“家”最温暖的记忆拼图。如今才懂得,那只简陋的风筝里,编织着父亲无言的爱与期望。

  制作风筝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传统技艺课。犹记得父亲用灵巧的双手将竹篾编织成骨架,糊上纸张后绘出图案。在通过视频观看完老艺人制作风筝全过程后,更深切感受到这门手艺的文化厚度——青竹劈成的骨架,韧性十足的绢纸,矿物颜料绘就的龙凤呈祥。《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鸢才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孩童玩物竟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血脉,从军事信号到避邪祈福,从富兰克林的雷电实验到艺术表达的画布,在华夏大地上完成了从实用到审美的华丽转身。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