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黑式营销”再引争议:中国汽车需要怎样的“长城”?
2025-04-24 09:54 大众网
市场压力下,长城高管言论逐渐失焦:2023年4月,魏牌CEO陈思英在发布会上将新势力贬为“资本派”,称其“只会冰箱沙发大彩电”;2024年9月,魏建军在央视直播中批评行业“价格战无序”,被指转移技术乏力焦点。这种“逢发布必怼友商”的策略,已从营销手段异化为企业形象的负资产。正如网友评论:“发布会一半时间在阴阳友商,销量却嘎嘎跌。”这种竞争异化的背后,既是市场压力下的战略焦虑,亦是品牌价值观的迷失。
自我品牌塑造的悖论
在此次事件中,未经核实引用用户视频、忽视车主权益,与长城宣称的用户理念背道而驰。价值观的言行不一,直接导致消费者信任流失。
价值观层面,长城宣称“用户为本”,却在发布会中未经授权使用竞品事故视频,涉事车主随后澄清“断轴”不实。有业内人士指出:“若真有能力揭露行业通病,应先证明自身无缺陷。”长城枭龙MAX保电故障、坦克700电池布局争议等问题未解,其“揭短营销”反暴露自身技术缺陷。
公关策略的失当则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风险。此次“断轴门”的传播路径极具代表性:发布会现场视频首先引发“硬刚比亚迪”的讨论热潮;车主澄清、行业专家质疑技术误导后,舆论转向批评长城“无底线”;最终网友翻出长城过往产品质量问题,形成“回旋镖效应”。这种流量狂欢非但未能提振销量,反而导致品牌形象的“污名化”。第三方舆情监测显示,事件爆发后长城汽车的网络负面声量激增237%,其中“不专业”“双标”等关键词占比达64%。当企业陷入“越攻击越边缘”的恶性循环,重建信任的成本将呈指数级攀升。
揭友商黑幕的多重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