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府东街 | 菏泽:一城花香背后的千年坚守与创新出海

2025-04-24 16:43   大众网

  “85后”赵文双是牡丹花农第三代,赵楼村是古老的牡丹种植地,从他爷爷一辈便开始种植牡丹。他12岁跟着父亲学种花,为培育新品种曾在花棚吃住24小时不间断观察。2019年,他突破技术瓶颈,让芍药鲜切花提前60天上市,改写了中国花卉市场的季节规律。如今,他的基地有超过七成的催花牡丹通过线上平台销售,通过渠道、地域、运输模式的全方位拓展,销售网络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全国各大城市,实现了由传统“花市”到触网“云销”的转变。更让赵文双骄傲的是,父亲一辈更将牡丹花带出了菏泽。从1990年开始,赵文双的父亲赵宝石每年都去乌鲁木齐推广菏泽牡丹,30年来从未间断。

  像赵孝庆、孙文海、赵文双这样的花农,在菏泽超过10万人。这些花农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牡丹不仅是商品,更是流淌在菏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科技赋能的产业革命

  菏泽对牡丹的“拼”,早已超越传统种植。菏泽牡丹区依托1200余个品种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牡丹籽油、花蕊茶等深加工产品。这种“吃干榨净”的创新,让菏泽牡丹深加工产品达260余种,涵盖食用油、化妆品、生物医药等领域。

  牡丹虽美,但众所周知,牡丹花期较短,一旦过了盛开期,恐难以持续欣赏牡丹的容颜。

  更令人惊叹的是花期革命。通过精准调控温度、光照和激素,菏泽花农实现了“牡丹四季开”的奇迹。2025年春节期间,60余万盆催花牡丹从菏泽发往全国。这种技术突破背后,得益于菏泽花农们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催花技术,最终让牡丹突破了“养花一年,看花十日”的宿命。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