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筝记忆丨邓昊帅:风筝线那头 是永不褪色的时光印记
2025-04-29 10:03 邓昊帅
潍坊的春天,总带着风筝线的震颤。当第42届国际风筝会的彩旗在世界风筝公园上空飘扬,记忆的闸门忽然被春风撞开——那些散落在时光褶皱里的风筝碎片,此刻正乘着四月的风,在云端与人间交织出璀璨的光带。
竹骨上的童年密码
在杨家埠青石板铺就的巷弄里,每个潍坊孩子的童年都浸润着竹篾的清香。父亲用砂纸打磨竹条时发出的沙沙声,是记忆里最早的摇篮曲。记得十岁那年,我举着歪歪扭扭的“沙燕”风筝跑到白浪河畔,可无论我怎么奋力奔跑、尝试,那对不对称的翅膀始终无法让风筝翱翔天际。父亲见状,缓缓蹲下身,用铅笔在竹架上画出精确的弧度,一边画一边轻声说道:“风筝的脊梁要像潍县人的脊梁一样,既要有韧性,更要守得住对称的规矩。”这句话,后来成了我人生最朴素的坐标系。
王永训老师傅的作坊里,至今保留着百年竹料窖藏的传统。那些在时光里自然陈化的毛竹,经过酒精灯的炙烤与手掌的塑形,最终化作风筝翱翔的筋骨。这何尝不是人生的隐喻?去年陪女儿制作“嫦娥奔月”风筝时,她将LED灯带藏在嫦娥的广袖里,古老的传说顿时在夜空中流转生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竹骨与碳素管的交替中绵延。
云端上的文明对话
世界风筝公园的放飞场上空,一条199米长的巨龙风筝正与瑞士钟楼风筝共舞。这让我想起2016年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王永训特制的“飞鹰”木鸢乘着神舟十一号冲破大气层,将潍坊匠人的智慧镌刻在星辰之间。如今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从战国“木鹊”到动态空间站模型,两千年的飞天梦在玻璃展柜里次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