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聚焦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丨用“新”赓续文脉 “两创”澎湃海岱

2025-07-09 06:43   大众新闻

  厘清优秀传统文化家底和发展脉络,离不开典籍这一载体。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库》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9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4000多册。目前,山东整理出版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古籍版本集成《儒典》,出版1096册的齐文化古籍版本集成《齐书》。

  同时,做好古籍的普查登记、数字保护、整理出版、数字开发、大众普及等工作,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不久前,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正式发布上线。一期上线古籍408种、4903册,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门类,共计36万余拍数字资源,为读者和学界提供智能检索、跨终端阅读等服务,让孤本不孤、冷门不冷、融入生活。

  博物馆作为文明的“时空纽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截至目前,全省博物馆达839家、其中国家一级馆32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国有可移动文物286万余件(套)、居全国第三,全部实现数字化保护;“海岱日新”“礼运东方”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

  来自山东博物馆的甲骨保管员张媛,不久前获得了首届全省博物馆藏品管理技能提升大赛一等奖,她告诉记者,珍贵的文物藏品得以留存,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护管理,日益壮大的文物保护工作者队伍,承载着赓续文明火种的使命。

  传统文化烟火暖 书院门开百姓家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间的融合点,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形成精神共鸣,获得精神滋养。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