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头条|乘风向海立潮头——山东奋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2025-07-16 06:52 新华社
公司总经理徐凯说,海水经过淡化处理,不仅“走入寻常百姓家”,还串起了绿色循环产业链——海水淡化厂“回收”电厂用来冷却发电设备的海水,“循环利用”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实现资源互补。
从一缕海风到一捧海水,一场依靠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破解资源困局的变革正在渤海之滨悄然展开。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福一表示:“未来还将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造高端海洋产业集群。”

构筑海洋科研“策源地”
在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人员将前几日特定海域的温度、盐度等数据输入计算机,同片海域7天内的海洋要素预报结果便呈现在屏幕上。
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琅琊”海洋大模型1.0,目前已部署在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用于海洋要素的中短期高精度实时预报。
“相较传统海洋预报,大模型预报效率提升1万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楠说,迭代升级的2.0版本还将具备风暴潮、海冰等灾害预防的能力,为海洋资源开发、极端天气预报等领域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山东海洋科技资源丰富,拥有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海洋领域全职驻鲁院士22人。
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海洋科技贡献率超70%,山东海洋领域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