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从一封抗战家书看80年后的精神传承困境与突破
2025-07-29 17:53 大众网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张潇华
在社区抗战文物征集活动中,那封被塑封保存的家书总是引人驻足。战士用铅笔写就的“倭寇未灭,何以家为”八个字旁,静静躺着一张泛黄的订婚照。这是1943年一位八路军战士写给未婚妻的绝笔信。当这件展品在社区“抗战微展览”的玻璃柜里静静陈列时,不同年龄的参观者留下了截然不同的批注:老人反复擦拭眼镜仔细观看,年轻人举起手机扫描二维码,孩子们指着照片问“这个叔叔后来回家了吗”——三代人的不同反应,恰似一部微缩版的抗战记忆传承史。
历史细节的温度胜过宏大叙事。某中学组织观看抗战纪录片时,教师发现学生们对伤亡数字反应平淡,却为镜头里战士腰间别着的口琴集体沉默。这提醒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教科书式的说教。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物件讲故事”活动,展出绑着红绳的军用水壶、带弹孔的搪瓷杯等普通物品,配合二维码链接使用者生平,参观留存率提升67%。这种“见物见人见精神”的传播方式,比空洞的口号更有生命力。
代际对话需要转换话语体系。社区工作者小张的困惑具有代表性,他在组织青少年排练《黄河大合唱》时,孩子们更热衷讨论“声部配合技巧”而非歌词意义。后来改为让参与者先采访本地老兵,再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情景剧,效果截然不同。某高校社团将抗战史融入“密室逃脱”设计,通过破译电码、寻找地下党线索等环节,使参与者自发查阅历史资料。年轻一代并非拒绝历史,而是需要“参与式”而非“灌输式”的传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