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筝鸣时评丨从一封抗战家书看80年后的精神传承困境与突破

2025-07-29 17:53   大众网

  警惕两种异化倾向。一方面,某网红博主在抗战遗址前跳宅舞引发争议,暴露出娱乐化底线失守的问题;另一方面,个别自媒体把“勿忘国耻”简化为对特定国家的仇恨符号,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反而消解了历史的复杂性。重庆某纪念馆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揭露暴行的展区旁,特设“和平祈愿墙”,让参观者在认知黑暗的同时表达对光明的向往,既保持历史严肃性,又避免情感极端化。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坐标点上回望,那些曾经鲜活的年轻面孔早已化作纪念碑上的鎏金名字。但当我们看到00后志愿者用3D技术复原抗战遗址,看到小学生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给老兵口述史项目,就会明白:真正的纪念不是复述历史,而是让历史照进现实。就像那封家书末尾被血迹模糊的句子——“愿后人不必再写这样的信”,或许这就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最好的注脚。

  

责编:李 敏
审签:孙永莲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