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启新境 笔下有回声——曹忠志书法艺术的探索之路
2025-07-31 11:31 大众网
曹忠志对此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喜读书,并把文学的灵性、内涵、气韵,与延绵千年的文墨互融,不仅凝练为“诗书画印”合一的独特艺术范式,更深邃地塑造审美心灵。在他看来,“文墨相生”是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书法绝不是仅为“写字”而存在,必须承载深厚的文学意蕴,方能臻于艺术的至境。他尤为强调书法艺术与文学内涵的耦合关系,认为书法创作在于“笔墨跌宕”与“文学情感”的共频互融、浑然天成。他以文学之“虚实相生”,厚重书法“计白当黑”的空间美学;以文学“流动的线”赋予书法“立体的诗”的丰饶意象。在他的理念中,书法正是通过这种与文学、美学的深度交融,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
经典作品正是此论的绝佳注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能够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在写景、叙事、抒情、论理上水乳交融,是文采斐然的骈散名篇,完美体现了书法技法韵律与文学哲学深度、审美自觉、文体创新的圆融统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安史之乱中的家国血泪史实,通过奔涌跌宕的笔墨线条倾泻而出,艺术价值与历史文献意义、情感美学高度统一,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道破了文学积淀对于突破书法艺术瓶颈的根本性作用,而清代梁巘《评书帖》精辟总结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也是清晰勾勒出不同时代书法审美核心特质的流变轨迹,深刻揭示了书法风格与社会文化、哲学思想、艺术实践之间生生不息的美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