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遗产因科技而“活化”
2025-08-01 09:20 齐鲁晚报

褚思雨 济宁报道
7月25日,第十届山东省运河论坛在圣地文化“两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举行。百余位运河专家围绕“擦亮运河之都品牌”主题,聚焦文化遗产活化与文旅融合发展,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建言献策。
“运河记忆”项目给文化遗产“活化”带来新路径。
遗产活化
存在诸多空间
运河汤汤,流淌千年,孕育了“运河之都”济宁的灿烂文明。以河道总督署为代表的运河之都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治理智慧,是济宁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见证。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保护传承利用中焕发新生,成为论坛探讨的重要议题。
济宁市运河文化专班副主任焦振炜认为,运河之都文化遗产的“活化”,核心在于推动河道总督署文化遗产的“活化”。“运河之都,因政为都。”在他看来,济宁之所以获称“运河之都”,核心在于河道总督署长期驻扎济宁,使其成为元明清时期的运河管理中枢。济宁的发展与河道总督署紧密相连,这一文化遗产承载着济宁厚重的历史记忆。
从发展趋势来看,河道总督署文化遗产“活化”潜力巨大。当前,中国运河沿线城市众多,运河文化资源同质化问题凸显,而河道总督署文化遗产是济宁作为“运河之都”独一无二的标志性遗产。“我们应立足运河之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对河道总督署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有形的物质遗产转化为无形的精神文化,进而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智慧力量和价值效益,以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焦振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