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文物新发现|陶南山馆:避乱而建的古籍庇护所

2025-08-06 11:54   大众新闻客户端

  陶南山馆的命运,始终与古籍的流转紧密相连。1861年捻军突袭时,陶南山馆近半书籍被焚,宋元旧本损失近百种,杨绍和冒着风险收拾残卷,一页页重新装帧,硬是从灰烬中抢回了部分文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杨绍和在京为官的儿子杨保彝辞官归隐,后对陶南山馆进行了修葺并扩建“眉园”,在编纂《海源阁书目》时,二十多万卷藏书在此整齐排列,“海内藏书,先生称首”的美誉,道出了这座院落的文化分量。

  时局变迁终难抵挡。随着杨氏家道中落,杨敬夫迁居天津后,藏书陆续被运出,陶南山馆逐渐沉寂。

  陶南山馆的历史,不仅是一部藏书兴衰史,更是与时代发展紧密交织的传奇。1944年—1946年,这里设立了肥城市第四区抗日高级小学,琅琅书声在此响起,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在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解放战争时期,它化身为后方医院,医护人员在此救死扶伤,承载着珍贵的红色记忆,为革命胜利贡献了力量。1948年,肥城四区粮库在此成立,后改为王庄公社粮所,1970年粮所迁至王庄公社驻地,这里便改为花园粮站并沿用至今。不同时期的功能转变,它已然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如今,它又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重新聚焦。

  “陶南山馆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守护精神。”孙健表示,陶南山馆藏书文化作为肥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已成为拓展和提升泰山文化内涵的重要力量。未来,文保部门将继续深入发掘陶南山馆的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让陶南山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独特的光彩,也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这座百年藏书楼的魅力与价值。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