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畦咸风 共生互融丨潍坊寿光:大地上绿与白的文化史诗
2025-08-07 14:37 大众网
敢为人先的开拓,是菜盐文化鲜明的底色。回溯历史,寿光人从不困于现状。当多数人视盐碱地为“不毛之地”时,夙沙氏率先尝试“煮海为盐”,让苦涩的海水变成生存的希望;当传统农耕难以突破时,贾思勰遍访田农、编撰农书,为蔬菜种植留下可靠经验。改革开放后,这种精神愈发炽热:王伯祥以非凡的胆识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赤诚,书写了寿光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面对寿北的广袤荒凉,他喊出了“向盐碱滩要宝”的豪迈誓言,一场声势浩大的“寿北开发大会战”就此打响。全县数十万干部群众响应号召,在朔风如刀的盐碱滩上,依靠近乎原始的肩挑手抬、小车推运,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台田建设、盐田开发和水利工程。这场历时数载、动员百万人次的“战役”,硬是在不毛之地筑起了纵横交错的沟渠路网,开垦出数十万亩台田,为后续盐业规模化生产和盐碱地改良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让荒滩盐碱地长出“金疙瘩”;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深受王伯祥书记实干精神的感召,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带领村民建起首批冬暖式蔬菜大棚。这看似脆弱的薄膜温房,却如魔法般在寒冬催生鲜绿黄瓜,不仅暖热了村民的餐桌,更点燃了席卷全县的“绿色革命”。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在寿光南部蔓延,至1995年,“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将分散的菜农组织成闯荡市场的联合舰队。2000年,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拔地而起,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中枢,寿光蔬菜的脉搏开始与全国共振。正是这种“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的魄力,让寿光盐业从粗盐生产迈向高端化工,让寿光蔬菜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市场,在实践中蹚出了一条领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