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走红出圈,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产业新活力

2025-08-08 10:22   光明日报

  在苏州的拙政园、上海的朱家角课植园,园林版《牡丹亭》成为文旅融合沉浸式戏剧的典范之作。在真实的古典园林中,亭台楼阁、水榭假山成为天然舞台。昆曲的婉转唱腔、园林的移步易景与经典爱情故事完美交融,让观众“入画”成为“园中人”,实现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沉浸式体验。昆曲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典园林相结合,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旅IP,极大提升了地域文化、传统戏曲的吸引力。

  “新一代戏剧创作者深耕中华文化沃土,积极探索如何将戏曲程式、古典美学、哲学思想与现代表演形式、前沿科技有机结合。他们勇于打破行业壁垒,主动寻求与文旅、科技、商业伙伴的合作,共同定义中国戏剧的独特范式,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内驱力。”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李世涛说。

  不仅仅是沉浸式戏剧,这场创新浪潮在戏剧领域遍地开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中汲取灵感,将静态的山水画卷转化为动态的舞台史诗,勾勒出宋风雅韵的意境之美。其巡演一票难求,相关话题屡登热搜,“青绿”美学因此成为文化符号、消费精品,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双赢。

  在火爆的实景演出中,优秀传统文化内蕴往往成为“题中应有之义”。《长恨歌》依托西安的华清宫,《大宋·东京梦华》依托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历史文化遗址,运用宏大的实景、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和专业的演员阵容,重现盛唐气象、大宋繁华。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