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瓮、掩耳盗钟……语文课本还改了哪些?
2025-08-09 19:05 央视网
比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古代文化史副教授武黎嵩认为,掩耳盗铃、凿壁偷光,这些说法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俗,这是经典,人们从汉唐、唐宋以来就这样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了。这些经典表述的形成往往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沉淀,现代人不能仅凭当下理解就扭转传统。他强调,语文教育应当以经典为准绳,经典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的培育,而非单纯追求实用功能或迎合大众流行。
而施玉洁老师认为,语言是活的,有变化也得有底线。像“空穴来风” ,原意是 “事出有因”,现在常被当成 “毫无根据” 用,不纠正,古籍意思就歪了;或者像广告改的 “咳不容缓”“骑乐无穷”等错误词汇,就属于有必要较真的。而像“司马光砸缸”,不影响理解,教学标注原文就行,没必要较真。
正如有媒体报道评论指出,与其争一个对错是非,倒不如重新学会看待文化的思维,学会保持开放的心态,建立起对历史文化更深沉的理解:历史文化的传递,并不是沿着一条笔直的线、单向流传而来,而是多方互动的过程。这当中有演绎有加工,有大众传播的约定俗成,有将错就错的机缘巧合,历史文化在结构和解构的反复中,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尊重历史的真实,也顺应大众语言的流变,或许是在这个多向互动的文化空间里,一种更现实的自处之道。(央视网)
责编:马洪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