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尘埃落定!国际空间站进入倒计时

2025-08-11 20:37   中国航天报

  地球高层大气密度受太阳活动影响,不时会发生剧烈变化,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空间站轨道预测和控制难度。预计整个国际空间站离轨过程至少将持续数月,科研人员需要依靠最先进的轨道动力学模型进行无数次迭代计算,并借助全球雷达、光学望远镜组网实时监测数据,及时细致修正,被外界形容为“在惊涛骇浪中钻研微雕”。

  国际空间站离轨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防太空坠物风险。比如,主桁架、大型实验舱舱壁、推进剂贮箱等核心结构为了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长期运行,普遍设计异常坚固。即使穿越大气层会经受数千摄氏度高温和巨大的气动压力,它们也未必会烧蚀殆尽。

  这在航天史上不乏前车之鉴:1979年,重约77吨的美国“天空实验室”再入大气层,大块碎片散落在澳大利亚西部;1991年,重约40吨的苏联礼炮7号空间站退役,包括完整舱门在内的大量残骸坠落在阿根廷境内。

  国际空间站重量更大、结构更复杂,如何确保其再入解体更彻底?科研人员正在论证其离轨前的特别处理方案:由航天员配合机器人,预先移除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因为这些电池板不易解体,可能形成较大的坠地碎片;或者在关键的大型承力结构上预装非爆炸性低当量分离装置,如线性装药切割器,在国际空间站再入大气层最剧烈阶段之前自动触发,将大型组件拆解成更小的、更易烧毁的残骸。当然,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爆炸物等又会带来新的风险。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