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亮的海、有故事的墙、暖心的人……一位上海游客笔下的青岛温度
2025-08-15 15:28 青岛日报
路过一栋德式老楼,门口坐着个老太太,手里织着毛衣,见我们看房子,就搭话:“这楼有百十年了,我嫁过来时,门槛比现在高半截。”她说着往屋里指,“里头的木地板,踩上去还咯吱响呢。”
这些房子不像上海的老洋房那样讲究排场,它们就那么安安稳稳地待着,墙皮掉了块,窗棂旧了些,倒比簇新的建筑多了些实在的温度。
印象三:海鲜是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性子,鲜得直跳
上海人爱吃海鲜,菜市场的鱼虾也新鲜,但总隔着层水,像是养熟了的。青岛的海鲜却带着股野劲儿,刚从渔船上卸下来,在摊子上还蹦跶,眼里都透着活气。
早上去营口路市场,腥气扑面而来,比上海的水产市场浓多了。我爸拉着小女儿看梭子蟹,那蟹举着大钳子,把塑料盆夹得咔咔响。卖海鲜的大姐笑着说:“刚从沙子口拉来的,活泛着呢,给孩子买点虾虎,肉嫩。”
挑了些海蛎子、扇贝,旁边就有加工的小店,支着煤气灶,火苗呼呼地蹿。海蛎子蒸出来,壳一撬开,汁儿顺着指缝流,鲜得舌头都想吞下去。小女儿不爱吃葱姜,就那么白口吃,嘴角沾着汤汁,说“比上海的虾好吃”。我妈剥着扇贝,说这贝柱比超市买的大一圈,“人家这是现开的,能不鲜吗”。
中午在啤酒屋吃饭,老板推荐辣炒蛤蜊,说“青岛人夏天就指着这个下酒”。蛤蜊个个开口,汤汁红亮,带着点辣,鲜得直咂嘴。我爸抿着啤酒,夹起个蛤蜊,说“这鲜味,比清蒸鲥鱼还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