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练出“抗药Buff”,蚊子进化了吗?中科院昆虫专家谈防蚊
2025-08-16 14:29 文汇报
随着广州、佛山相继出现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国家疾控局日前将沪苏皖等11个省市列为Ⅱ类地区,提示具有一定聚集性疫情风险。社交平台上,网友一边抱怨“蚊子咬人越来越疼”,一边好奇“驱蚊水怎么不管用了”。
蚊虫“进化”了吗?“蚊子工厂”进展如何?日常生活里又该怎么防?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
“上班早下班晚”,爱挑这类人下口
上海常见的蚊子主要有库蚊、按蚊和伊蚊三类,其中白纹伊蚊正是此次基孔肯雅热的“罪魁祸首”。这种蚊子辨识度高,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沪语称为“花脚蚊子”,又因它叮人凶猛,被刺叮后皮肤奇痒、红肿,得了个“虎蚊”的狠名号。
白纹伊蚊的生命离不开水,雌雄交配后,雌蚊会寻找任何积水环境产卵——盆托里的残水、废旧轮胎凹槽、地下室雨水井,甚至未清理的水杯内壁水膜,都能成为它的“产房”。白纹伊蚊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蚊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必须在水中才能发育成长。在25-33℃的适宜条件下,从卵孵化至成蚊羽化仅需1-2周。新羽化的成蚊歇1-2天就开始交配、吸血,尤其是雌蚊,饱餐一顿后才能使卵巢发育,之后又会找水产卵,开启新一轮繁殖循环。
殷海生提醒,上海的白纹伊蚊“上班早、下班晚”,4月就能见到它的身影,要是冬天偏暖,11月在室内还能抓到零星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