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蚊子练出“抗药Buff”,蚊子进化了吗?中科院昆虫专家谈防蚊

2025-08-16 14:29   文汇报

  关于“哪种血型更招蚊”的说法,殷海生表示并无科学依据。伊蚊寻觅叮咬目标,靠的是“多重信号”。它的触角对二氧化碳特别敏感,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形成“浓度梯度”,成为它定位的“向导”,所以运动后、新陈代谢快或体型较大的人,因呼出二氧化碳更多,更容易被盯上。而出汗多的人,皮肤表面的乳酸、氨基酸等汗液成分,也让伊蚊更感兴趣。

  此外,伊蚊的复眼对深色物体更敏感,穿着黑色、深蓝色等深色衣服,视觉对比度高,被叮咬的概率也会增加。

  “蚊子工厂”尚难大范围推广

  “驱蚊水喷了不管用”,核心原因是蚊子对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殷海生解释,这种抗药性并非近年出现,而是数十年生物适应的结果。早年高毒性杀虫剂能杀死多数蚊虫,但少数存活的“幸运儿”通过繁殖筛选,逐渐形成了对药剂的抵抗能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像人接种疫苗后会获得抗病毒能力,杀虫剂持续作用于蚊子,反而会刺激它们不断增强抵抗力。”

  为应对抗药性,杀虫剂只能不断“更新换代”,尝试不同药剂混配比例。但新药剂研发始终需要平衡效用与安全性,若一味提升杀虫剂毒性以增强杀虫效果,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伤及“无辜群众”,比如蜻蜓、蝴蝶等有益生物。药剂也可能通过水体、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

  目前常用的杀虫剂是除虫菊酯类、避蚊胺类,科研人员也在探索“靶向农药”,希望针对蚊子特有的生理结构起效,在提升灭蚊效果的同时,降低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