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练出“抗药Buff”,蚊子进化了吗?中科院昆虫专家谈防蚊
2025-08-16 14:29 文汇报
近年来,国内陆续建起几家“蚊子工厂”,专门培育绝育雄蚊,通过释放不育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实现区域性蚊虫种群抑制。不过殷海生坦言,这种方法在小环境里初期效果明显,蚊子密度会大幅下降,但长期效果还得再观察。蚊子流动性强,就算一个区域靠绝育雄蚊压低了密度,外部的野生蚊子还是会伺机“溜”进来,只要有一条“漏网之鱼”,蚊子就可能重新繁殖——这也是“蚊子工厂”尚难在大范围区域推广的原因。
彻底根除虽难,小空间有“清净妙招”
从全球大环境来看,蚊虫分布广泛,任意种类都很难实现彻底根除;但在家庭等小范围空间内,借助精准用药、温度调控、安装纱窗等技术手段,仍能有效做好防范。
蚊子集中爆发主要依赖两个关键条件:一是降雨后形成的积水环境,二是较高的气温。若处于疫情紧急或蚊虫密度骤增的情况,可通过喷洒杀虫剂,快速压低成蚊种群基数。更关键的是做好源头防控,破坏蚊子幼虫的生存环境。居民可及时倾倒家中盆罐内的积水,切断雌蚊产卵的“水源”;社区可选择在小池塘投放以蚊子幼虫为食的鱼类等生态方式,自然控制幼虫密度,避免对环境造成额外负担。
殷海生补充,上海夏季蚊虫量大,但高温对蚊虫是一把“双刃剑”:梅雨季节闷热,易导致蚊子大量滋生;可长时间暴晒会让积水干涸,蚊子幼虫因失去生存环境将难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