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沃野焕新记——陕西高标准农田让黄土“生金”
2025-08-25 12:50 陕西日报
更喜人的是产量。往年小麦亩产不足400公斤,如今轻松跨过500公斤;玉米亩产从550公斤跃升至750公斤。种田成本不增反降——机械化省了人工,精准灌溉省了水,智能施肥省了肥料。
今年,陕西一些地方遭遇罕见的春夏连旱,不少传统农田减产,但新城村的高标准农田依然“喝”得及时、“吃”得精准。“渠通水畅,阀门一开就能浇地。”许增顺说,最旱的时候,这些地都喝上了“救命水”,他种的小麦亩产500公斤以上,玉米预计增产三成以上。
这一切的背后是陕西为“关中粮仓”稳产注入的硬核力量——通过推广节水灌溉、配套蓄水池泵站、创新管护机制等举措,真正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将“靠天田”变成了“稳产田”。
农业的命脉在水,但陕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高标准农田建设“加”的是基础设施和资源利用效率,“减”的是自然风险和生产不确定性,将水资源调控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为旱塬地区的粮食安全上了一道最可靠的保险。
而这,正是“藏粮于地”战略最生动的实践。
盐碱“减”退效益“加”倍
塞上江南的生态逆袭
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水网纵横,稻浪千重,一派塞上江南风光。站在平整的田埂边,上盐湾镇赵家畔村村民叶成玉细细打量着眼前的风景。
谁也想不到,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去年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
“以前种啥啥不成,差点就荒废了。”叶成玉说,今年3月底插秧时,他压根没想到几个月后水稻能长得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