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沃野焕新记——陕西高标准农田让黄土“生金”
2025-08-25 12:50 陕西日报
在陕南秦巴山区,土地是珍贵的宝贝。山阳县南宽坪镇窑沟口村刚刚完成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变革——150亩零散破碎、挂在陡坡的“望天田”,通过“坡改梯”工程,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真正实现了“保水、保土、保肥”。
窑沟口村的蜕变是陕西治理山区耕地“碎片化”、挖掘土地潜力的真实写照。面对陕南秦巴山区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陕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完善田间道路和灌溉设施,推动“小田变大田,瘦田变肥田”。
“这不再是我们认识的那片坡地了!”窑沟口村党支部书记马发陆站在高处,语气里满是希望,“田平了,路通了,农机开得进来,水肥保得住,往后搞规模种植,心里更有底了。”
这片新生的梯田,眼下已经种上了玉米,预计亩产可比坡地提升30%以上,为这个小山村的产业振兴搭上了一条坚实的“天梯”。
在人均耕地资源紧张的山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提升有限土地的质量和效益。“坡改梯”改的不仅是地形,更是命运。这场“坡上的改革”,让山区农业迈向了“向土地要效益”的发展新阶段。
从渭北旱塬到陕北盐碱滩,再到陕南陡坡地,陕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如同一套精准的“加减法”公式,在乡野田间持续解题、不断验证:“加”的是地力、科技与效益,“减”的是贫瘠、风险与低效。目前,陕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3000万亩,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粮食安全根基的深度重塑。
良田沃土,藏粮于地。这场关乎土地的革命,正让陕西的每一寸耕地焕发生机,稳稳托起百姓的饭碗和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