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出海记③|亩产增了2倍多,烟台治土方案在斯里兰卡示范“大数据”种田
2025-09-23 07:11 大众新闻
第一季,保留原有种植方式,仅对土壤进行调节,亩产从400斤提高到850斤;第二季,与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重新制定了种植方案,亩产达到了1000多斤;第三季,制定了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亩产达到1310斤。此时,再进行土壤分析,pH值已经达到5.5,镉的含量已几乎检测不出,达到了预期效果。
Araliya集团对这家务实的山东企业大加赞赏。双方一拍即合,成立了合资公司,利用大米加工过程中的稻壳废弃物,与镁盐调配生产出土壤调理剂。为了让大家接受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公司连续两年无偿向农户提供镁盐化肥,并免费开展培训。项目成功入选国家“一带一路”示范合作项目。
农户森纳那亚克已有15年水稻种植经验,他坦言:“过去我家的田地酸性大,水稻总长得稀稀拉拉,一亩最多收400斤,除去成本几乎没多少利润。用上改良剂,更改了种植方案后,土壤明显变松软了,水稻根系扎得更深,一亩收了1280斤,孩子们的学费终于不用发愁了。”
姜升林认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了“检测——诊断——治理——验证”的闭环数据链。
“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派技术人员到现场了。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土壤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修复方案。”姜升林告诉记者,土壤治理越来越智慧化,万里之遥,也能种出“示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