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从“讨海”到“耕海”,山东将“一片海”做成一条千亿级产业链

2025-09-02 07:32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数道金光洒向蔚蓝海面,深蓝船身劈开黄海千顷碧波,浪头和船头怒撞交锋,碎浪飞溅。白色海鸥绕飞百千红色旗帜,像为利剑出鞘时最迅疾的船只加冕。

  “嗡—”9月1日12时,清亮的汽笛声响彻云天,准时叫醒这座“休养”了4个月的全国渔业第一县—威海荣成的平静海面。

  当夜,近海穿梭的小型船只就带回了肥润鲜甜的鲅鱼、带鱼和皮皮虾,它们在码头即被一抢而空,“鲜”在海边居民的舌尖。

  而驶向蔚蓝深处的大型远洋捕捞船只,将在短则一周、长达近月的游弋后,将金枪鱼、鱿鱼和南极磷虾装进-25℃的“移动的大冰箱”,于48小时内“鲜达”全国,或源源不断运向韩国釜山、美国洛杉矶、俄罗斯莫斯科与哥伦比亚的商超货架。

  43年来,荣成蝉联水产品产量全国县级桂冠,坐拥“从浪尖到舌尖”的全链条海洋产业。从这里,也得以一窥更为辽阔的山东海洋经济全景。

  “讨海人”转身“耕海”

  “鲁荣渔56787”号年轻的船长刘凯,用“向大海讨生活”形容自己祖辈世代的过往。

  曾经,依海维生的渔民习惯用“讨海人”称呼自己,风雨摇动,鱼虾吞吐,海的“脸色”决定了日子的成色。

  丰年竭泽,歉年叹气—粗放的捕捞模式一个劲儿“讨要”,让20世纪90年代的荣成和全国诸多沿海城市一样,一度陷入“无鱼可捞”的渔业资源萎缩困境。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