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村镇银行去哪了?全国一年超百家村镇银行完成重组,迎来大洗牌
2025-09-10 08:11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作为正儿八经的持牌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专注县域,70%以上的贷款投向当地;专注农户和小微,对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比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它们就像开在村口的“小卖部”,专做“最后一公里”的买卖。
自2007年3月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这类“草根”银行迅速成长,到2023年末数量达1636家,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41%,成为国内机构数量最多、服务客户最基层的金融力量,堪称银行体系的“毛细血管”,并与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并称为服务“三农”的“四大金刚”。
根据其“出身”,村镇银行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由大型商业银行控股,如建设银行发起的建信村镇银行、中国银行发起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其特点是资金实力强、风控标准高;第二类是地方法人“本土战队”,由地方政府、区域银行发起设立,优势是地头熟、人脉广、决策链条短;第三类由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发起,特色是开户零接触、成本优势强。
面对大行的激烈竞争,村镇银行凭借“三板斧”闯出一片天:错位竞争,专注大行看不上的“小生意”;深耕社区,当好离储户最近的“百事通”;享受政策红利,获得多重政策倾斜。然而,由于资本金不足、融资能力弱、拨备水平有限、品牌认知度低等原因,村镇银行一直面临“成长的烦恼”,风险也在悄然积累。
困局:生存空间被挤压 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村镇银行规模小,注册资本低、抗风险能力弱,一笔几百万元的不良贷款,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村镇银行又点多面广,很有可能成为风险传导路径上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