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风雨水文路 师徒共前行——东营市水文中心张含明与刘德虎的水文传承故事

2025-09-10 10:43   海报新闻

  也是在2013年5月,小清河畔的正和集团排污口监测点,成为刘德虎实践成长的另一块“练兵场”。当时,入河排污口流量监测是东营水文的重点任务,张含明特意带着悬杆流速仪,在河边搭建了临时观测台。“测流先测断面,你得沿着河岸走一遍,看看哪里有浅滩、哪里有深槽,断面宽要分段量,每段不超过20米。”张含明一边说,一边拿着卷尺沿着河边标记点位;测深时,他让刘德虎握着测深杆慢慢插入水中,直到杆底触到河底,“记住,杆上的刻度要平视读,不能低头看,不然会有视觉误差”。讲解流速仪操作时,他更是细致到接线顺序:“红色线接正极,黑色线接负极,接反了仪器不工作,还可能烧主板。”刘德虎一边听一边动手操作,第一次独立布设测速垂线时,因间距没控制好,被张含明及时叫停:“你看,这两根垂线间距超过了5米,洪水来时流速变化快,数据会不连贯。”说着便重新调整点位,让刘德虎再试一次。等到填写测流记载表时,张含明特意把自己用了多年的“工作笔记”递给刘德虎——本子上记满了不同工况下的测流数据,还有“雨天测流要给仪器套防水袋”“水流湍急时要固定好测杆”等手写备注。刘德虎如获至宝,不仅按规范填完了表格,还把这些“实战经验”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一个月后,当刘德虎独立完成排污口的流量监测,将计算结果交给张含明时,师傅看着数据笑着点头:“不错,流速、流量的计算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这就算入门了。”

2013年5月,教学水文测量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