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为何是真迹?国家文物局发布会详解4大疑问

2025-09-16 06:33   封面新闻

  据透露,文献调研中,认为文献虽无直接记载,但此地在清代(甚至更早)有刻石传统,并可能留下相关遗存。通过以上科学调查研究,得出尕日塘秦刻石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刻石保存状况较好,但局部岩体存在局部失稳隐患,刻石文字风格属典型秦篆,凿痕清晰,凿刻工艺系采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刻制而成等5方面结论,排除其为现代新刻的可能性。

  疑问3

  为何石刻两千多年未被破坏?

  此前,争议焦点之一是:石刻在高海拔高寒区域,经两千多年应风化严重,而如今字迹仍较为清晰,不符合自然规律。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回顾了刻石发现过程和“四普”调查、登记情况,介绍了刻石自然环境与周边文物遗存情况,以及调查初步认识。

  他表示,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区域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处于现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内,目前附近无常住民。刻石岩体与山坡、扎陵湖形成“背山面水”的景观,整体营造出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效果。经对刻石本体及周边区域自然环境、文化遗存、区域文化背景的调查研究,刻石东北约2千米的湖漫滩与山坡交汇处,调查发现有疑似石棺葬2座,附近发现多涌村古城遗址、江多祭祀遗址和墓葬群,以刻石为中心的150千米(约合秦汉360里)范围内,“四普”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至近现代文物遗存共75处。

  他同时透露,据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地研究成果表明,在隋唐时期,扎陵湖区域应是唐蕃古道入藏之地,说明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尕日塘刻石所处的扎陵湖区域应属古代人类活动区域,并非人迹罕至。

  疑问4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